暮鼓晨钟——诗意中的江苏佛教寺院

时间:2024-02-12来源:寒山学院
图片



开善寺

南朝·阴铿

鹫岭春光遍,王城野望通。

登临情不极,萧散趣无穷。

莺随入户树,花逐下山风。

楝里归云白,窗外落晖红。

古石何年卧?枯树几春空?

淹留惜未及,幽桂在芳丛。


开善寺,即今南京灵谷寺,建于南梁天监十四年(515年),明洪武十四年(1381年)迁址重建并定名为灵谷寺。


这首诗是诗人在春日游览开善寺时所作,全诗以工笔写景。开篇四句,着眼钟山全景,写开善寺春光遍野,诗人游兴盎然。中间四句意象精妙,用词精炼,以莺、花、云、晖四景点写出一幅静幽美丽的山寺图:树随风动,风吹花落,黄莺被树枝带入了窗户,花朵与清风共舞;白云悠悠归来,落霞洒落窗外。诗人用“随”“逐”“归”“落”几个动词来刻画景物的形态,动中有静,以动衬静,更渲染出山寺古刹特有的灵静。“古石”二句,以山寺周围景物加以点缀,进一步描绘山寺的古老悠远。末尾两句用“何年卧”“几春空”的设问为古老的山寺平添了几分神秘幽渺的气氛。


图片




图片

秋晚宿破山寺

唐 · 皎然

秋风落叶满空山,古寺残灯石壁间。

昔日经行人去尽,寒云夜夜自飞还。


破山寺,即今江苏常熟兴福禅寺,始建于南朝。南齐延兴至中兴年间初名“大慈寺”。梁大同五年(539年)改名“福寿寺”,因寺在破龙涧旁,故又称“破山寺”。


空山漫漫,晚秋落叶,随着秋风上下飞舞。诗人傍晚投宿于破山寺,山寺石壁,静如太古,残灯如豆,使人越发感受到深秋古寺的清寂、幽深和静邃。在清冷无言的秋夜中,诗人望寺怀古,昔日多少游寺行人,都已经离尽,惟有那山上的缕缕寒云,依然不变,夜夜于此间飘来还去。


图片




图片

登重玄寺阁

唐 · 韦应物

时暇陟云构,晨霁澄景光。

始见吴都大,十里郁苍苍。

山川表明丽,湖海吞大荒。

合杳臻水陆,骈阗会四方。

俗繁节又暄,雨顺物亦康。

禽鱼各翔游,草木遍芬芳。

于兹省氓俗,一用劝麻桑。

诚知虎符忝,但恨归路长。


重玄寺,即今苏州重元寺,始建于梁武帝天监二年(公元503年)。清朝时,因避爱新觉罗·玄烨的名讳,改“玄”为“元”,为重元寺,沿用至今。


寺院位于阳澄湖畔,高大壮丽,当年诗人登上寺院中较高的建筑,凭栏远眺,始觉吴都(今苏州)之大,十里苍茫,湖海气势辽阔,山川秀丽,遍地芬芳,真是既壮阔又风调雨顺的鱼米之乡。


图片




图片

题润州金山寺

唐 · 张祜

一宿金山寺,超然离世群。

僧归夜船月,龙出晓堂云。

树色中流见,钟声两岸闻。

翻思在朝市,终日醉醺醺。


金山寺,位于江苏镇江金山,又名“泽心寺”“龙游寺”,清康熙时期赐名“江天禅寺”。


诗人从尘世来到金山寺,感觉自己来到了没有名缰利锁的世外桃源。颔联描绘了金山寺夜晚和清晨景色,为寺院增添了超脱俗尘又肃穆的气氛。颈联表现金山环境之优美清静,突出金山寺屹立于长江中流的特点(古代金山是长江中的一个岛屿,至清光绪末年左右与陆地连成一片)。尾联恰好与首联相呼应,表达了诗人对俗世生活的厌倦。


图片




图片

栖霞寺二首(选一)

明 · 李言恭

曲磴没苍苔,千峰抱讲台。

客随飞鸟至,僧共白云回。

塔古藤萝翳,林深鹳鹤哀。

衔杯山雨过,疑是宝花来。


栖霞寺,即南京栖霞古寺,始建于南齐永明二年(484年),是佛教“三论宗”祖庭。


此诗首句写石阶曲折又满覆苍苔,可以推知寺院古老而且幽僻。顺着曲径拾级而上,就是千峰环抱的讲台,是佛教讲经论道之地。颔联中“飞鸟”和“白云”比喻宾客与僧主身心洒脱与旷放。塔古林深,又时有鹳鹤哀鸣,更显得环境清幽。讲经论道的具体情形究竟如何? 《敦煌变文集·维摩诘经讲经文》称:“若解分明生晓悟,眼前便是宝花开。”讲论方罢,才欲饮酒,忽然山雨掠过,仿佛看到上天纷纷坠落宝花,可知僧主与宾客必然已得顿悟。整首诗寺庙、僧、客相得益彰,表达又极为委婉含蓄。尾联的“宝花”与首联的“讲台”意脉相连,结构完整。


图片


来源 | 江苏省佛教协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