师资建设

寒山学院现有授课教师51位,其中专职教师33人,兼职教师18人。教师中博士、硕士研究生学历占85%以上。
学院定期召开教务会议,及时沟通解决教学教务等问题,教学水平和学僧管理水平逐步提升。
  • 兴德法师
    副院长/研究生导师

    1995.3~1999.8 湖州万寿寺礼法心大和尚出家修学 1998.6 常州天宁寺 受戒 1999.8~2006.7 中国佛学院灵岩山分院 学习至研究生毕业 2006.7~2008.8 苏州灵岩山寺 常住 2008.8~2013.7 中国佛学院灵岩山分院 法师 2013年~2021年 宁波阿育王古寺 堂主 2022至今 江苏佛学院寒山学院 副院长

  • 王耘
    研究生导师

    文学博士,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、复旦大学。现为苏州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,博士生导师,主要研究中国美学史、佛教美学、建筑美学、生态哲学等。另为美国佛罗里达州亚特兰大大学访问学者、韩国外国语大学客座教授、江苏省“333工程”第三层次培养对象、江苏省教育厅“青蓝工程”中青年学术带头人。已出版专著《唐代美学范畴研究》、《复杂性生态哲学》等。主持过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、一般项目、中华外译项目共四项。

  • 李四龙教授
    研究生导师

    北京大学博士,北京大学哲学系(宗教学系)教授,博士生导师,现任宗教文化研究院副院长、佛学教育研究中心主任,寒山学院研究生导师。
    研究方向为:中国佛教史、佛教哲学。发表《民俗佛教的形成与特征》、《现代中国佛教的批判与反批判》、《佛教教育的学科设置和学制管理》、《略论中国宗教的两个思想基础》、《略论天台智者的“秘教”思想》、《论中国佛教的民族融合功能》等论文四十余篇。

  • 温金玉教授
    研究生导师

   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,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专职教授,哲学系/宗教学系博士生导师、教授。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佛教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、中国佛教协会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特约研究员、中国宗教学会理事等,寒山学院研究生导师。 研究方向:为中国佛教伦理、中国佛教制度。 著有《僧尼的一生》、《四分律释译》、《读体见月大师传》、《惠能法师传》、《禅宗伦理学初探》等专著6部,《禅宗宗派源流》等合著12部。

  • 刘元春导师
    研究生导师

    上海社会科学院佛教研究中心秘书长、研究生导师,上海玏晟文化传播工作室主任。曾在新疆社会科学院、郑州大学现代(公共)管理学院工作。兼任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、美国佛教教育研究院等的特聘研究员,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、中国宗教学会、上海统战理论研究会等理事,政协上海民宗委专家组成员,江苏同觉书院名誉院长,江苏佛学院寒山学院研究生导师、河南佛教学院研究生部教学总监等职务。已出版《中国佛教禅法精神与实践》等专著

课程设置

寒山学院始终坚持中国化办学方向,始终坚持爱国爱教的优良传统,全面加强全校师生思想政治教育。
现有公共课程安排比较合理,公共课程课时占佛学院总课时的40%以上

专科班课程

Specialist course
  • 沙弥律仪
  • 中国佛教简史
  • 佛教三字经
  • 丛林规约
  • 童蒙止观
  • 二课合解
  • 百法明门论
  • 八识规矩颂
  • 文钞菁华录
  • 弥陀要解
  • 金刚经
  • 药师经
  • 遗教三经
  • 十善业道经
  • 古代汉语
  • 阅读与写作
  • 历史
  • 地理
  • 政治
  • 寒山子研究
  • 梵呗

本科班课程

Undergraduate course
  • 天台四教仪
  • 教观纲宗
  • 天台小止观
  • 六妙门
  • 法华经
  • 摩诃止观
  • 信心铭
  • 六祖坛经
  • 维摩诘经
  • 顿悟入道要门论
  • 禅宗语录选要
  • 圆觉经
  • 楞严经
  • 戒律学刚要
  • 四分戒本
  • 唯识三十颂
  • 唯识二十论
  • 成唯识论
  • 俱舍论
  • 净土教程
  • 无量寿经义疏
  • 观经四帖疏
  • 往生论
  • 印度佛教史
  • 中国佛教史
  • 南传佛教史
  • 古代汉语
  • 东方哲学
  • 西方哲学
  • 政治
  • 心理学

研究生课程

Graduate course
  • 净土
  • 禅宗
  • 天台
  • 毗昙学
  • 宗教学纲要
  • 中国哲学
  • 西方哲学
  • 英语
  • 心理学

爱国爱教、道风建设

  • 组织法师和学僧参观“苏州市宪法宣传教育馆”、“相城区法制宣传教育中心”,了解宪法发展历史

  • 定期举行升旗仪式

  • 组织全院师生观看十九大开幕式

  • 组织观看建国70周阅兵仪式

未来发展计划

  • 统筹管理机制

    构建汉传主导、南北传佛教教学交流优势互补的教学格局

  • 创新教育模式

    探索传统宗派特色与现代教育理念相融合的创新教育模式,推进信息化办学

  • 完善教育体系

    形成以僧伽教育为主、居士教育为辅的多层次宽领域教育体系。

  • 多维对外交流

    推动中国汉传佛教教育与南传及境外佛教的多方面交流合作